上半场
《乌仁哈斯舞曲》(蒙古国民歌)
《阿莱城的姑娘》
作曲:乔治·比才
《阿莱城的姑娘》是法国大文豪都德的戏剧作品,比才为该剧撰写了二十七首的管弦乐曲,其中六首附有混声合唱。这也是比才的作品中很少在当时就获得成功的一部。这就是后来广为流传的《第一组曲》。
《绒花》
作词:刘国富、田农
作曲:王酩
电影《小花》的插曲之一,创作于1979年。以委婉抒情的民歌风曲调,歌颂了影片中以小花为代表的农家少女,在革命年代的那种牺牲和奉献精神。曲调新颖流畅,富有激情,优美动听,感情表达充分。
《鸿雁》(内蒙古乌拉特民歌)
由著名音乐人吕燕卫先生填词并制作,是一首渊远流传的内蒙古乌拉特民歌,曾作为热播剧《东归英雄传》的主题曲。歌词中浓郁的乡愁,诉说着成长的故事,于是故乡就成了每个人心底最柔软最美好的缱绻。同时,这也是一个寄情于草原的男人自语。一个人,一杯酒,独对苍天,想一想曾经的过往,用力地遥望未来,那里是不是真的有彩虹挂在天堂。悠远蜿蜒,直抵内心。
《春天》(罗马尼亚民间舞曲)
《辛德勒名单》
作曲:约翰·威廉姆斯
该首乐曲吸取了犹太民族音乐的旋律特点,采用小提琴独奏的方式突出主题,将残酷战争阴影下犹太人凄凉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配乐中两个主题旋律的小提琴独奏,编曲平实而情绪深刻。整首乐曲温和细腻,哀而不伤,不是对人间悲剧的控诉,而是对历史错误的沉思,充满了省思和缅怀的温淳气质。威廉姆斯在交响乐的部分善尽烘托陪衬的角色,让音乐成为深具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历史独白。
《教我如何不想她》
作曲:赵元任
是刘半农先生于1920年在伦敦时写的一首白话诗,1926年赵元任先生将此诗谱曲,在30年代中国青年知识分子中广泛流行。 这首诗歌还首创了“她”字。当时正值中国军阀割据,国内混战,党派纷争,刘半农先生正在伦敦。思念祖国,写下这首诗30年代是中国现代艺术歌曲的初创时期,作曲家们还没有重视汉语歌词的四声和音乐进行的关系,他们更重视音乐从整体上表达歌词的意境,在这一方面,《教我如何不想他》可以称得上是成功的范例。由于歌词和音乐的优美,80年来,并没有因为倒词而影响了这首歌曲的经典地位。
《一步之遥》
《一步之遥》,1935年由阿根廷歌手卡洛斯·葛戴尔作曲,亚法多·勒佩拉作词完成。西班牙语中的“Por una Cabeza”本为赛马的术语,意为“差一个(马)头”的长度。在歌曲中用来表示对情人之间错综复杂难以割舍的惋惜。舞不尽的探戈是人生,电影中的探戈舞曲《Por Una Cabeza》有个很好的中文译名一步之遥,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境我们很多时候总在望而却步,如查理会有孤独会有迷茫,如中校会想抽身会想放弃,但人生却从不应该真正停步,因为这世界从来就不存在永恒的黑夜。
《libertango》
已故阿根廷作曲家皮亚佐拉为电影探戈课所写的主题曲。影片中女主与三个男人跳的那段四人探戈所用的舞曲就是这首。这是皮亚佐拉最为人熟知和主流的曲目。全曲贯穿于手风琴和小提琴营造的氛围中,大提琴作为最出彩的一段却占全曲的比例非常小。有关于这段音乐和电影里的那只四人探戈有点异曲同工之妙。女人作为手风琴一直贯穿在小提琴大提琴和吉他之中。钢琴则作为BASS像一个低沉的旁白。此曲会如此被大众熟悉的另外一个原因恐怕就是其通俗却极美的旋律了。
下半场
《情深宜长》作曲:臧东升 1964年10月2日,为了向年轻的共和国十五周岁生日献礼,在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关心与支持下,一群青年才俊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和火热激情上演了一场经典大剧——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其中一首彝族歌曲《情深宜长》如同歌中所唱一样,像一朵五彩云霞飞进了人们的心里,成为了一首世纪经典。描述的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经过大小凉山时,刘伯承元帅同彝族头领小叶丹结盟的故事,是中国民族团结的一段佳话。本首乐曲的旋律取材于彝族民间音乐,节奏从容,曲调优美。具有云南地方特色,充满诗情画意。德沃夏克:美国四重奏作曲:安东·德沃夏克 德沃夏克的《美国》四重奏创作于1893年,当时德沃夏克正应邀担任纽约音乐学院的第一任院长。作品使用了美国黑人音乐素材,一个个或甜蜜欢乐或哀怨悲伤的动人旋律令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自始至终洋溢着摄人心魄的浪漫气息。 《美国》四重奏共有四个乐章。第一乐章是从容的快板,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是慢板,三部曲式。第三乐章是极快板,谐谑曲,三部曲式。第四乐章是极快板,回族曲式。《二泉映月》作曲:华彦军 二胡名曲,是中国民间音乐家华彦钧的代表作。在众多的演奏形式中,人们对《二泉映月》的内涵把握也有着不同的见解。倾听《二泉映月》是畅快的,融入其中后,便真的感知了它的愈久弥珍,回味悠长。在这忧伤而又意境深邃的乐曲中,不仅流露出伤感怆然的情绪和昂扬愤慨之情,而且寄托了阿炳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全曲将主题进行时而沉静,时而躁动的变奏,使得整首曲子时而深沉,时而激扬,同时随着音乐本身娓娓道来的陈述、引申和展开,使阿炳所要表达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发,深刻地展开了阿炳一生的辛酸苦痛,不平与怨愤,同时也表达了他内心的一种豁达以及对生命的深刻体验。《翻身道情》作曲:阿克俭·郑德仁 《翻身道情》是一首根据陕北道情音调填词而成的汉族民歌,写出了歌颂贫苦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翻身做主人的新道情的一首歌曲。翻身道情是1942年在延安的鲁艺文工团的文艺工作者挖掘整理了一大批流行于陕北各地的民间音乐,当他们听到陕北道情那酣畅淋漓的音调时,决定要利用这一音调写出一首歌颂贫苦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翻身做主人的新“道情”,于是便有了这首《翻身道情》。